起源于河东区大直沽天妃宫、至今已有358岁的拦手门武术一直在民间流传天津抓龙筋理疗,每代传人都在努力将这项发源于津门的武术传承下去。2007年6月10日,该武术门派成为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目前,拦手门武术在其保护单位——春华街道办事处的协助下,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万新村、顺驰桥下、唐家口……每日早上,这里都有一群人在交流武术技艺,他们两两一组,扎马步、对攻……看似简单的几个架势,体现出拦手门功夫的精髓——攻中有防,防中有攻。今年已68岁的张仲文老人是拦手门第七代传人,从2002年起,他开始致力于对此项武术的保护,在津门武协的帮助下创建了“津门拦手拳研究会”,不断收集、挖掘和整理该武术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。
张仲文是土生土长的河东人,从小习武的他曾入选国家专业队,并多次获奖。后来他因伤退役,但对祖辈流传下来的拦手门武术一直未曾忘怀。“目前,研究习练拦手门武术的人都已年近半百了。目前,第六代传人相继离世,第七代传人没有固定场所定期研练,武术的恢复和发展受到一定制约。”张仲文说,半年前,春华街道与他取得联系,双方在武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达成了共识,春华街道成为拱手门武术的保护单位。日前,春华街道举办了座谈会,广泛收集有关拱手门武术的故事,张仲文等人也打破传统,在社会上广泛收徒,并收青少年徒弟。
张仲文说,在春华街道的大力协助下,他们将全面整理拦手门武术的起源、特点和历史功绩。通过加大对拦手门武术的了解和研究,留住天津这一优秀文化。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天津抓龙筋理疗,增强该武术的观赏性、健身性,使其老少皆宜,以便更好地普及和推广。“相信在众人的努力下天津抓龙筋会所,拦手门一定可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永世传承。”?
拦手门武术属于少林流派,是在拦路拳和练手拳的直接影响下天津抓龙筋理疗,由李金刚、封水伯等人于1650年创始于天津大直沽天妃宫庙的,至今已有358年的历史。拦手门武术是天津地区也是中国武术久负盛名的优秀传统项目,讲究练养相兼、内外双修。在我国武术运动中属于长拳类。拦手武术已传十一代人,分布世界各地。天津抓龙筋按摩